三、劳动成果
当年生产队的劳动成果主要标志是秋后的“场院”、大粪堆、大草垛等。
(一)场院
每个生产队都在村外选一块平整、地势较高的地方,四周打围墙作为场院。在临近大道的一侧开大门,大门一侧有一个能待人的小更房子。
每年到“二伏”时,场院里就打破了平日的宁静与荒凉,社员们会将新割下来的麦子拉进场院。在无雨的天气里,可以脱粒打场。接下来,会有荞麦、豆类等早熟的农作物就陆陆续续地拉进场院,或整齐垛垛存放,或晒干后脱粒。时间不长,还会有苞米穗、高粱头、谷子等大宗粮食进场院。每当这时,不论社员,还是村民看到耸高的谷子垛、红火火的高粱垛、金灿灿的苞米堆,脸上都会露出丰收的喜悦和由衷的笑容。
(二)大粪堆
因为农民早就知道“种地不上粪,等于瞎胡混”的道理,所以生产队也非常重视积肥工作。特意在体弱的劳动力中抽调出4名,配有2台老牛车常年积肥。积肥的主要方法是往牛圈、羊圈中垫黑沙土,与粪便一起发酵(叫“过圈粪”)起出来同大粪、黄粪等堆积一起而成为大粪堆。粪堆大小不一,大者堆底直径有20多米,高约5米。小者堆底直径有十几米,高3米左右。过去看某个生产队的生产效益咋样,从粪堆的大小可略知一二。
(三)大草垛
大草栏子里有两个大草垛:一个是羊草垛;一个是谷草垛。
1.羊草垛。每年到了“立秋”十余天后,社员们就到草甸子打羊草留着冬天喂养役用牲畜。大生产队每年都得打30多车,小生产队也得打20多车,一起拉回来都垛在草栏子里,高大耸立,散发馨香。羊草垛不仅是喂养牲畜的好饲料,而且也是孩子们“藏猫猫”的乐园。
2.谷草垛。每年冬季打完谷子,将谷草拉回来作为奴用牲畜的优质饲料,垛在草栏子里,与羊草垛“并驾齐驱”,煞是壮观,可谓生产队一景。
四、社员福利
社员福利,就是生产队给予社员的生活福利待遇。
(一)自留地
我国在实行农业集体化以后留给农民个人经营的少量土地是自留地,产品归个人所有。那时生产队给每口人大约3分自留地。春天由生产队负责给各家耕种,具体种什么由社员自己决定。一般是种苞米,苞米地里带点豆角。栽土豆,土豆地里带一点西葫芦或倭瓜,也种一点谷子或糜子。另外有好抽烟的人家在地头种(栽)一点旱烟。
(二)菜园子
不论大小生产队都拿出一两垧优质耕地种菜,供应社员们食用。菜园子有专人耕作,主要种小白菜、叶用白菜、菠菜、韭菜、黄瓜、西葫芦、水萝卜、大萝卜、大小辣椒、西红柿、秋后大白菜等。当应季青菜下来后,社员们可以随时购买,但不花现钱,只是记账,年终结算。
(三)瓜园
专门种香瓜或西瓜的园子称为瓜园。若小生产队就将瓜园与菜园子合在一起耕种,但大生产队则另外选择耕地种香瓜和西瓜,都是由专人耕种和侍弄。当瓜熟后则按人口分给社员家食用,仍不花现钱,只是记账,年终结算。
(四)做豆腐
生产队留有一定数量的黄豆,队里有专人做大豆腐,极少做干豆腐。做出的豆腐需要社员们拿黄豆去换。1斤黄豆换6块大豆腐,或者换7两干豆腐。剩下的豆腐渣是优质的饲料,生产队留着喂猪、喂马。
(五)分肉
在农村,除了春节外,就是五月(端午)节和八月(中秋)节非常受人重视,这是多年习俗,不容更改。在这样重要的节日里改善伙食是必不可少的一项内容。农村社员家都没有多些油水,平日根本就看不到肉星。这时,生产队会杀一口肥猪,每口人能分到1斤肉。那时谁家都喜欢分到肥肉,因为肥肉可以火靠 油,日后能多吃几顿有油水的菜肴。瘦肉不抗吃,可劲吃一顿都不够。
五、公共设施
公共设施,这里指全体社员共用的设施。
(一)磨道和碾道
磨道是乾安人俗称,也叫磨房、磨坊。磨道里有石磨,由上下两扇构成。上扇磨正中间有凹坑,与下扇磨正中间“磨脐”吻合,拉转时不会掉下来。另外,上扇磨偏离中间有一个通透粗眼,当上扇磨转动时,可以通过它向两扇磨的缝隙间流淌粮食。上扇磨捆绑磨杆可拴套,套上毛驴拉磨。主要用于拉苞米面、白面、饲料等。
碾道是乾安人的俗称,也叫碾房、碾坊。碾道里有石碾子,由碾坨和碾盘构成。碾砣是圆柱形,四周有木框、碾杆。在碾杆拴套,套上牲口拉动碾砣在碾盘上转动。主要用于碾谷子、糜子、伐苞米米查子、轧黄米面等。
磨道和碾道有的生产队都在一屋内。那时,谁家使用磨或碾子都事先用小碗或碟子装一点粮食送去排号,名曰“占磨或占碾子”。再顺便问一下正在使用磨、碾子的人自己的排序情况,然后就能知道使用磨或碾子的大致时间。
(二)大井
大井,即大口水井。早年农村人吃水,大多源于人工挖的大井,共约有两丈(约七米)多深,水混质差。井壁用树根或木板围着,井口有木质方型“井裙子”,在其后面有悬空的粗木杆横于井口,安上“乙”字形辘轳把。取1条细长绳(或细铁链),一头拴在辘轳上,一头拴在柳罐上。平时,柳罐吊在井水里,打水时就用辘轳把儿摇上来,倒出水后再放下去。村里人都到大井去挑水吃,有的生产队牲畜也都赶到大井沿去饮水解渴。
大井除了水质不好外,在夏天,鸭子和大鹅就好到井沿嬉耍玩水,井裙子底下或有大缝子,或有小窟窿,结果粪便很容易被水冲到井里,污染甚重,不利健康。大约在20世纪六十年代,国家用机器给个别乡村打了深井,水质明显提高。七十年代,有个人家自己挖(打)了小水泥管井,有利卫生;八十年代,又有许多人家打了细塑料管井;后来各乡村都吃上了深井自来水。
过去的生产队远离我们已经40年了,现在回想起来,虽然生产能力低下,但人们那种团结一心,吃苦耐劳的精神却始终萦绕心中。还有生产队的大院子、大粪堆、大草垛,在经历过的人们记忆中是无法忘却的,毕竟是那个年代的生产队养活了那代人。
世人都知道感恩,过去的生产队虽说远离我们久远,日子过得比较清苦、贫寒,但人们也会将那个时代的农耕文化符号记录下来,作为文史资料,永远贮存我们记忆中。